80多年过去了,城口镇仍完整保留着一条“红军街”,红军的宣传口号和战斗遗迹仍然清晰可见。这条“红军街”,名叫正龙街。1934年,红军部队奇袭城口后,对当地群众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数万名红军将士在小镇上的河边街、正龙街的街巷屋檐下露宿。这条宽度不足5米的小巷,每天晚上都睡满了席地而卧的红军战士。老百姓看到红军战士露宿街头,纷纷把自家的稻草、门板等提供给红军使用。部队离开时,战士们把稻草捆好,门板洗干净再还给老百姓。
今天广东段,路上的风景。
记者:那您平时会不会跟他们讲?
近年来,仁化县以城口镇重要革命遗址为基础,启动红色特色小镇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唱响红色主旋律”。
具体线路是:南雄市区—>323国道—>106国道—>韶关丹霞山—>仁化县—>铜鼓岭红军历史纪念碑—>仁化城口镇—>湖南三江口镇—>汝城县城。
王久军:我大的孙子是2006年的,小孙子是2010年的,读二年级。
呈现铜鼓岭狙击战场景的雕塑。
半山腰处有铜鼓岭狙击战战壕旧址。
记者:您的孙子多大了?
仁化县城口镇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一站,1934年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在这里突破了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2016年,城口镇还入选了全国20个“我心目中的长征纪念地”名单。
在仁化县城北面不远处,106国道旁,有一座为悼念红军长征途中在铜鼓岭狙击战牺牲的红一军团二师六团的红军先烈们的纪念碑。
王久军:讲啊,我们代代相传,很自然就讲到这些,很自然而然的……
位于城口墟镇紫震街5号的谭甫仁将军旧居,是仁化县重要保护的红色革命遗址之一。谭甫仁将军先后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于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仁化开展革命斗争以来资历最深、军衔最高的一位领导人。故居简朴,陈列着谭甫仁的事迹简介和珍贵的历史照片。
今天,我们第一站到了:铜鼓岭红军纪念园。
57岁的王久军,当年家就住在铜鼓岭旁,小时候听着爷爷、父亲讲述铜鼓岭战役的故事长大。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孙子,他说,会把这些故事传下去,永远传下去。
编辑: 李润芳
展开剩余56%
.
“互相之间反反复复交战很多次,冲上去,打下来,继续冲,又打下来,用身体面对面,拼刺刀……”刘耀东说。
休整,是为了更好的向前。《中国共产党仁化县地方史》这样记载,“红军主力能在城口镇休整,筹集军饷,集结部队,顺利继续前进,是与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分不开的。”
与“红军街”一河之隔,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作为广东省目前唯一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自去年开工,项目总投资7949.11万元。
“打得很激烈,像敢死队一样的红军,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87岁的张良胜老人,坐在村口的木板凳上,回忆起自己从爷爷那儿听到的战事几度哽咽。
红军队伍过城口雕塑。
今天是我和团长出行的第九天,我们早上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区出发,现在已经到达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城。
央广网韶关6月18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六月的城口镇,天气潮湿。这里的夏天闷热、冬天阴冷。
栩栩如生的红军战士像。
在找寻朱子琦旧居、朱瞬华故居、朱范合作会谈旧址时,我在汝城县城边走边拍了一些城里的一些老建筑。
“红军过夜的时候都不能躺着,不够位置,只能斜靠在屋檐下,和衣而睡,双手抱着枪。老百姓热情地邀请红军进屋里住,红军都不进去,为了不扰民……”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告诉我,当年,红军对百姓秋毫无犯,百姓对红军从最初的躲避到后来的主动迎接。红军到城口的第二天,就有人给红军烧茶做饭,还有人为红军带路、帮助料理伤员。城口的冬天阴雨连绵,为了不让伤病的战士受凉,百姓卸下沿街铺面的木门板,给他们当床。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
时光流传,夕阳洒落在街道的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影子。在河边街、正龙街,我看到了红军当年休整过的地方。
在城口镇铜鼓岭106国道旁,赫然屹立着一座10米高的纪念碑——红军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见证了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铜鼓岭狙击战。这场战役,红军以阵亡100多人的惨烈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目的,并且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得以掩护主力红军顺利过境。
果然这一路过来,路上的风景,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黄本洲说,铜鼓岭这一战,打破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这场战斗持续了两昼一夜,消灭敌人80多人,以我军阵亡140多人的代价粉碎了敌人增援城口的阴谋,为红军主力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总队在城口做短暂的修整、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
城口红军长征纪念广场。
如今的铜鼓岭草木青翠,绕在山间的水闪耀着靛蓝色的光。在100多名红军战士倒下的地方,矗立着一座
“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下的大理石板上,刻着庄严的“入党誓词”。
红军长征露宿地之一——城口正龙街,现被大家称为“红军街”。
编者按:仁化,是广东省革命老区,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处,罗霄山脉的南端。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相继在仁化转战10天,取得了奇袭城口镇、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继续前进。85年过去了,当年那支英勇无敌却又爱民如己的红军队伍的故事,依然到处流传。《新长征,再出发》系列报道第三篇:《当兵就要当红军》。
铜鼓岭战役遗址处,脚踏着褐红色的土地,我仿佛听到了脚步声、呼喊声和枪炮声……仁化县党史顾问刘耀东告诉我,这场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当时战场上喊声震天,红军愈战愈勇,在处于不利地形又遭轻重机枪扫射的情况下,硬是把敌人打得缩回了原阵地。
金沙4787.com ,如果历史不记载,如果老人们不讲述,年轻一代不会想到,85年前,在城口镇向北15公里的铜鼓岭上,曾有一场悲壮的战役。十余名年轻的战士用血肉之躯,挡住敌军的机枪。
接着我找到了湖南起义旧址群:它包括二师师部旧址、汝城会议旧址等。
85年前的一个冬夜,1934年11月2日,枪声突然响起,红军先头部队奇袭城口,当夜就拿下了这个湘粤咽喉之地。行军转战长途劳顿,数万红军战士随后进入城口休整,在街巷、树下、田间露宿。
谭甫仁将军: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还没来得及找另外三处旧址,天空却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和团长什么伞具都没有带,只能在城里人家的屋檐下躲雨,汝城找寻红色旧址的行程只能告一段落。
由于指示标志不明显,问了好多村民才找到,沿河边往下走,几条未经修缮的、狭窄的小道,都是红军当年在镇子里露宿的街道,有的有指示牌,有的无指示牌,由村民之路告知。
金沙官网址大全 ,湖南起义旧址群之一:二师师部旧址。
红军长征经过仁化时,为了不打扰当地的村民,当年在城口镇都是露宿在街头。
这就是汝城文塔,建于明成化乙丑年。
纪念园里的红军雕塑和荷花池。
大家明天见!
这是红军当年转移的路线。
当年,红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敌人在湖南桂东、湖南汝城、广东城口、广东仁化之间的200余里防线上,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
仁化城口铜鼓岭狙击战,红军牺牲了一百多名指战员,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红军西进创造了条件。
仁化县城是当年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中的重镇。
湖南起义旧址群,全部在修缮中,要到今年8月份才正式开放,所以我只能匆匆的参观了一下建筑外表,湖南起义旧址群的内部设施并没有看到。
据考证,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了9700余人。
我首先来到了全国首个苏区政府旧址所在地:黄氏宗庙。
离旧址群不远,是汝城古祠堂群之一:朱氏家庙,门口有三口水井。
路过广东韶关丹霞风景区,我随手拍的路边的丹霞山。
今天的第三站,到达了湖南郴州市汝城县城,这里有很多的的红军旧址,大多分布在汝城文塔周围的小巷子里,相距不远,但是,除了刚进巷子时有指路标志外,后面的指示标志不明显,我问了很多当地人,可能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导致我今天想去参观其他几个旧址,兜了三圈都没找到。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战士,在铜鼓岭战争遗址上重建了纪念碑。
湖南郴州市汝城县三江口镇,也是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地方之一,是湘粤边界的一个镇,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曾集结于此。
湖南起义旧址群之二:汝城会议旧址等。
我今年自驾游的主题是红色之旅,其实我之所以选择这条线路,除了想跟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之外,以我多年自驾游的经验,我知道这条线路沿路的风景,一定非常漂亮,肯定符合我自驾游旅行的理念: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解放军到城口的第二天,南雄城厢—>。如今的仁化县城口镇,村容村貌已有不少改变,不变的是当地村民的淳朴。
沿着红军当年的脚步,我继续往北,到达仁化县城口镇。
在城口镇与古秦城一河之隔,有一口城口温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当年红军来到这里是11月初,正是寒气逼人的初冬季节,很多红军战士衣服单薄、行军劳累,都曾在此温泉驱寒的同时又消除疲劳。
106国道边,就有谭甫仁将军旧居的指示标志。离路口不远处,就是谭甫仁将军的旧居。
106国道湖南段路上的风景。
今天共行驶158公里。
谭甫仁将军旧居,建于1968年,建筑占地面积一百平方米,一厅四房共两层,砖木结构。